第48章 泰山祭仪的文明隐喻:从季氏僭礼看孔子的礼治忧思 (第1/9页)
其乐自得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快眼中文网kyzww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季氏旅于泰山。子谓冉有曰:“女弗能救与?”对曰:“不能。”子曰:“呜呼!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?”
一、青铜礼器上的权力密码:周代祭仪的制度背景
周人对泰山的祭祀,如同一部镌刻在青铜鼎彝上的政治史诗。《周礼?春官?大宗伯》记载:“以血祭祭社稷、五祀、五岳。”
作为
“五岳之长”,泰山祭祀历来是周天子
“天命所归”
的象征仪式。在陕西出土的西周中期青铜器
“师望鼎”
铭文中,“王用弗忘圣人之后,多蔑历易休”
的记载,暗示着泰山祭仪与周王室褒奖功臣、维系诸侯的政治策略密切相关。
(一)泰山祭仪的等级秩序
周代祭仪的核心是
“礼有等差”。天子祭泰山,需遵循
“柴望”
之礼:积柴燔烧牺牲,以烟气上达天庭;同时遥望四方,象征天下一统。诸侯则只能
“望祭”
本州山川,大夫以下不得祭山。这种等级规范在《礼记?王制》中明确规定:“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。”
季氏作为鲁国大夫,竟敢行
“旅祭”
泰山(即诸侯级别的祭祀),实质是对周代宗法制度的公然挑战。
在山东泰安出土的战国玉戈上,刻有
“齐侯祭泰山”
的铭文,印证了春秋晚期诸侯僭礼的普遍性。当齐桓公在葵丘会盟后
“欲封泰山,禅梁父”,当晋文公
“请隧于周”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